5200笔趣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0笔趣阁 > 明末苍茫 > 第三十五章 艰辛建设

第三十五章 艰辛建设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众乞丐军户惊疑的全部上阵,挖坑、切杆、铺层、加水,忙个不亦乐乎,至于是否相信就是天知道了,反正李先生看了一会后,不置可否的提前走了,祝英、郑益民、刘平乃是赵烈属下,苦着脸留下,刘平是赵烈交代专职负责此事,心中画魂,口中还得吆喝督促众人熟练掌握,交代人手热水,言明回去后教授邻里掌握,并不时抽检,有不照做的扣除三个月的饷银。

赵烈看着众人口是心非的应和,也懒得多说,没有结果之前,多说无益,不过,上官发话,这般人等不敢不照做。赵烈感觉自己在众军户心目中就如后世的一些官员,明明不懂农业,但是拍脑袋就是一个主意,要求下面种植一种作物或水果,大上快上,向上请功报导美其名曰何等农业规模经济带,如何为农民创收,快速捞取政绩,至于收成和善后那是下一任官员的事了。

十余天后,大批威海水师战船在福岛号于福带领下来到石岛,运来了石灰石等大批物资,数千的辽民,数十匠户,以郭涛、徐鸿为首的军余们,卸载后大部船只返回继续装载,余福留下协调陆海。石岛的喧嚣忙乱开始了,首先就是先建立码头,这是重中之重,赵烈亲自上阵,在开动仪式上训话,言道,每人月饷半两白银,供给三顿饱饭。辽民呼声雷动,民心拜服。接着赵烈领着杜立、汪全以及二十余军余,把人手分为几波,将辽民分为千总队、百总队、什队,便于派遣,开始建筑码头、地窝子,以及规划匠户所、官署、军营、住宅区,商铺区、医馆、砖窑、石灰窑口、炮台等功能区,还在船匠的建议下开掘烘干窑,忠烈祠也勘定在岛湾西部的一个土山上。在山脚还建了养猪场和鸡鸭场,由辽民妇女看护。毕竟数万人的肉食不是小事,没有肉食补充,难民的体力难以保持,赵烈要的是活蹦乱跳的辽民,不是病秧子,虽说各场当下不能马上出产甚至还得投入,不过,数月后就会大量产出,那时可是比购入节省多了。赵烈有时也是好笑,后世是精兵简政,将国企小社会的毛病去除,而他却是要在石岛建立一个小而全的小圈子。

经过几天的忙乱,总算稍有头绪,码头开建,地窝子挖掘大半,窑口挖掘大半,各个区位已定,整个石岛湾就是一个大工地,四处烟尘,熙熙攘攘、吵吵闹闹,一改此地的静寂。为了加快工程进度,赵烈寄出了水泥这般大杀器,石灰石登州就有出产,价位便宜,在赵海明的号令下,威海水师单拿出几艘苍山船运来,那真是是指挥令下谁敢不服。

黏土石岛西北就有出产,混合进窑煅烧,出窑后打碎磨碎即可,在这年代就不要指着球磨了,都是用牛拉人拽的石碾压碎,最后人工在捣碎一些,效率极差,粉末细度差上几个级别,不过,毕竟是原始水泥,干燥成行快,硬度高,大大加快了建筑的速度。不过,颗粒粗大开裂的程度有点大,用赵烈的话讲,对付吧,它毕竟不用人力畜力夯土不是,这就大大节省了时间,这么多的道路屋舍如果都是夯土建造,两年都完工不得。

赵烈还在海湾东南角建立了一个制盐厂,大明在此时还是煮盐为主,基本没有晒盐,所以人工,柴薪耗费极多,制盐成本颇高,而在后世辽宁沿海赵烈见过民间自制的晒盐场地,就是用水泥在海边沿着平缓海岸砌成几个盐池,成阶梯状,当涨潮时海水沿着入口流入盐池,满溢时封闭入口,让海水留在硬化的盐池中,利用烈日暴晒,海边大风蒸发吹干水分,留下盐晶,最上面的较浅池子最先结晶,然后用下面已经较高盐度的海水不断往最上面的池子浇去,盐晶不断增厚,如此往复。介于大明坑人的盐价,介于自家囊中羞涩,赵烈决定复制盐池,多出的海盐还可以向附近贩卖,还可以用盐腌制鱼干。

张环、蓝三、于强等渔民家庭也是全力开动,军爷发下赏格,采买大量鲜鱼,数量之大令人咋舌,小渔村能开动的渔船全体出动,小船就在湾外近海捕捞,稍大的两艘破败渔船向东到石岛渔场捕鱼。

赵烈规定早饭是稀粥咸菜,中午干饭海菜汤,晚上加餐海鲜,辽民什么时候吃过如此好的伙食,吃饭时各个如饿狼般勇猛,吃得饱穿得暖,反映在活计上那是大干快上,速度惊人。赵烈就和众人摸爬滚打在海湾边,住地窝子,吃海鲜,闲暇时自嘲这一世可过足了海鲜的瘾头,可以一直吃到吐,闻到海鲜的味都是退避三舍。

十天后,当赵烈带着四十名军余抵达赤山镇官署时,李先生看着满脸灰尘,衣服褶皱酸臭的赵烈是目瞪口呆,李大小姐更是大张樱口,半晌才用手帕掩上,皱眉不已,心道,到底是个粗鄙军汉。王悦、娟儿更是心疼的泪水涟涟。

赵烈沐浴更衣,饱餐一顿,终于可以不再顿顿吃鱼了,酣睡一夜,一解疲乏。

ps拜求推荐收藏,多谢各位大大,新人新书实在不易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